39所中学校长向北大推荐的90名出色学生已通过上周的公示,他们将成为北大今年自主招生的首批受益者。因为是推行中学校长推荐制的第一年,在公众的强烈关注下,在被推荐的学生中没众人期盼的偏才怪才,也没出现作弊、弄虚作假等腐败现象。但从媒体和网民在整个过程的争论中,可以发现推荐制仍有很多需要健全和深思的地方。
从来北大无小事,作为中国的顶级学府,北大的一举一动乃至于一项新的举措,对于国内其他高校都具备非常强的示范用途,而对处于大学教育上游端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之全身。
北大的中学校长推荐制也不例外,对于获得了北大推荐资质的来自13个省的39所中学来讲,这种权利无疑意味着巨大的资源,将成为他们吸引出色生源和获得教育资源的招牌。但被媒体称之为“掐尖”式的推荐制,或许会导致教育资源的进一步不均衡,成为加剧择校等现象的推手。事实上,这39所中学无疑都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而具备推荐资质只能让更多父母和学生趋之若鹜,挤破头想进入这类学校。而假如这类中学在我们的招生过程中,像北大一样,借助推荐资质这一优势或者特权,使用类似推荐制的方法,根据我们的标准来“掐尖”,选取最棒的学生,如此一来将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好学生只在小范围内流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将无从谈起,对中学教育改革将导致非常大的损伤。
改革就是各利益集团的博弈和利益再分配,现在国内大学之间在教学水平和毕业生求职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距。但,不同省份之间、城乡之间,中学教育水平的差距可能更大。在现在国内中学教学唯高考考试之马首是瞻的状况下,大学招生规范改革对中学教育的影响,可能比在中学中强推某项改革手段更有效。要达成教育均衡,除去要平衡各中学的教育资源,在大学招生上也应该予以体现。
中学校长推荐制是一项不健全的规范,还远不可以作为样板来推开,对其可能引发的问题也应该及早引起关注,未雨绸缪予以健全,预防其弊病发酵滋长,最后损害改革的推进。从现在舆论争论和剖析来看,北大的推荐制应考虑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的问题。试想一下,在北大招生中,如能在公开透明的运作程序下对老少边穷区域的考生予以照顾,可能也不会引起像今年如此强烈的舆论反弹。同时,假如没配套的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北大的招生改革也非常可能没办法在教育的公平和效率之间达成平衡。因此,怎么样预防“掐尖”式的推荐制向中学和小学蔓延,预防推荐资质成为稀缺资源和特权,更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是教育部门更应该关注的根本问题。